多媒体教学效果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所用课件的质量和教学方法,因此认真开发和正确使用高质量多媒体教学用课件是当前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根据教学课件的制作要求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特点,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流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确定选题
课件设计者首先应掌握课件使用对象的教育水平、教育类型、年龄,以及课件的运行环境,然后再确定课件要达到的目的。根据确定目标,设计出几种实施方案,经分析比较后,选取最佳方案。
2.编写脚本
脚本设计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要环节,脚本是课件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课件制作的依据。
脚本在体现教学内容时要“精练化”,内容不必多而全、面面俱到,更不能将课件制成一本教材,背离多媒体教学目的。根据需要,内容可以是某一章或某一节,甚至是某一节中的部分内容。
课件内容可“模块化”,每一个模块即是一段教学素材,各段素材之间按教学要求可以有联系,也可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课件内容呈现的手段要多样化,不必拘泥于某一个软件平台或表现形式。对于每个模块三维动画、二维动画、文字描述、现场视频、音频等,什么方式好、有效、简单,就采取哪一种或采用几种组合方式使用。
课件内容结构要合理安排,尽量简单,课件界面应美观、生动、吸引力强、实用、清晰、重点突出。
此外,脚本还应体现教学方法,应使课件操作简单,使用可靠,以充分保证使用效率。
3.获取素材
获取素材是指利用有关工具和软件获取各种多媒体数据文件,包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和文字等文件。
4.编辑制作或合成制作
编辑制作是指利用多媒体编辑软件对多种媒体素材进行编辑,使之成为完整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应用课件。素材合成时要考虑“网络化”,在开发单机版的同时,应着眼于校园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考虑网络教育需求,尤其是制作素材要有利于实现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5.检验
经编辑制成的教学课件,必须进行调试、检验,并应征求用户意见和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当运行无误后,即可打包发行。打包发行是指将制成的多媒体课件输出成32位的应用程序,可脱离制作平台而独立运行。
多媒体教学所用课件分为助教型课件和学习型课件两种。在多媒体教学中助教课件应用最多,其主要作用时辅助教师教学,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它与教师讲解过程紧密配合,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单纯观赏课件中内容的新、奇、特,更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授。助教型课件的内容应少而精,且应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不求系统、完整,只是配合教师讲授,需要的则有,不需要的则无。这类课件的内容实质主要包括动画演示、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等。
在助教型课件的研制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学时、讲授对象情况,结合教学经验融入自身的教学理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造性的脚本编写及课件制作。在课件使用过程中,随着素材的不断变化、发展、充实,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还应对课件进行不断的修订、更新。
助教型课件的特点之一是不必将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制成课件,特别是一些文字叙述、公式、表格等内容,否则不但浪费时间、人力、物力,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会好。
助教型课件主要适用于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课程中有很多内容与生产实践有关,有些生产场面学生在实习中没有见过,有的见过也只是短时间的,类似跑马看花。如果利用视频影像播放,加上教师的必要解说,将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增进记忆。
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还涉及了很多机械设备、工作原理、工艺过程等知识,这些内容采用动画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画面简单、生动、直观,解决了教师难以用语言讲述,用文字、平面图形等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无法表达清楚,或难以处理的抽象概念,以及在学生头脑中不易建立起来的动态过程,避免了传统讲解的抽象、单调、枯燥。
制作助教型多媒体课件时,应避免将教材内容机械的,或浓缩的搬到课件内,且表现形式不应单调,要防止课件虽具有集声、图像、文为一体的优势,但内容过于令学生眼花缭乱、配音过大、界面不清或一闪而过的现象。
此外,应注意不要在课件内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或对学生学习帮助、联系不多的界面内容。这些内容即使是生动、美观、新奇,也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分散教学主题,忽视了教学的实质内容,影响到教学效果。
高质量的精品课件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质量好的课件也是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自主研制开发的课件其质量、数量和应用情况,也标志一个教学实体的教学水平高低。
摘自:哈尔滨理工大学 教学督导室